首页 资讯 > 正文

【多彩中国云南行】永平十字口村的振兴之路

分享到:

几年前,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龙街镇十字口村民小组是名不见经传的边远山区村寨。山路崎岖颠簸,村民为核桃和生猪的销路发愁。

如今,十字口村是焕然一新的国家AAA级景区。七台叠泉喷珠溅玉,古核桃树群落亭亭如盖,古道苍松傲然挺立。

短短几年,十字口村从一个仅有31户人家的闭塞村庄发展为集生态、休闲、度假、养生、美食于一体的乡村精品旅游景区。


(相关资料图)

“路和水通了,旅游景区建起来了,我们村变化真的很大!”61岁的退休老教师茶绍勋是土生土长的十字口村人,19岁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担任小学老师。他经历过十字口村路不通水不畅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十字口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村民们一步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走上农文旅融合振兴路的华丽蜕变。

路,致富之始

十字口村,因山顶有两条蹊径相汇形成十字路口而得名,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遗址的一个交叉路口。早在宋朝大理国时期,这里就是大理国前往属地“夷方”(即现在的保山、德宏、缅甸等地)的途经之地。

20世纪90年代以前,十字口村的交通通道仅为一条供马帮通行的窄道。茶绍勋读高中时,每周需背着大米和柴火,沿着崎岖不平的马道走30公里前往龙街镇上学。“开哨!”花甲之年的茶绍勋仍记得马帮途经十字口村时,在村子后山扎篷宿营时的长喊声。百十匹马驮着棉花、盐、茶叶等物资,从单行的马道上走向远方。

20世纪90年代末,马帮运输逐渐被现代交通方式所取代。彼时的十字口村,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尚未到达,村里的核桃、烤烟、玉米等农作物很难卖出去。村里的孩子去上学,也需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村民们达成了修路的共识,一家分配几十米的路段,用刀砍、用锄挖、用脚踩出一条土路。路是通了,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三天两头塌方。村里每家每户只能出人去挖水沟,重新把路修好。如果河谷的叙利河发洪水淹了普渡桥,村民几乎就与外界断了联系。

新建的普渡桥

路不通则无流动,无流动则民不富。2018年以来,当地政府全面推进十字口村的道路硬化、改建工作。如今要前往十字口村,只需沿杭瑞高速公路出永平县收费站右转或沿320国道至大坪地左转前往龙街镇方向便可抵达。路随山势起伏回旋,蜿蜒的水泥路像一条系在大山上的丝带,十字口村就在丝带的尽头。

硬化路建成通车后,十字口村被大山阻断的发展机遇有了光亮。村民外出上学、经商、采购更便利,核桃、玉米、生猪等农产品也能物畅其流。“以前养了猪很难卖出去,现在车直接到家门口来拉。”村民常洲想起自己去年养猪挣得的10万块钱,开心地笑出声来。

十字口村的寨门

乡村因路而兴。这条路,不仅让村民们因路而富,也让掩藏在田间地头的千年古核桃树群,随着路的开通被有识之士拂去“尘封”,带着乡村旅游的种子延续开来。

水,绿美之源

太阳当空,十字口村景区游客中心前的桃园湖波光粼粼。伴随着欢快的笑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村里几个小孩在湖边追赶着歇脚的蜻蜓。水顺着山涧流过烤烟地,浸润着核桃树,孕育出青嫩的草,绿色拥抱着整个十字口村。此般宜人景色,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个饮水难、用水难的村庄。

十字口村景区的游客中心 龙街镇党委宣传部供图

在没有自来水前,村民每晚都要提着桶在水井旁排队取水。茶绍勋走到一棵核桃树下,弯腰把一个浅坑上的草一把一把薅掉。几块被泥土掩去原貌的砖块露了出来,茶绍勋说,这便是以前为全村提供生活用水的水井。井水渗出一瓢,便舀一瓢。一桶水,最快也要花2个小时才能蓄满。而这一桶水,仅能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

2000年以来,十字口村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步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2004年,十字口村接通了自来水,生活用水基本得到满足。但由于季节性缺水和供水不稳定,村民的生产用水依旧没有保障。2021年,龙街镇政府考察了十字口村附近村寨的水源和水质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从17公里外的古富村引水。通过建取水坝和蓄水池、铺引水管、配水入户,一举解决了十字口村及沿线13个村民小组的用水问题。

此次水利工程犹如“主动脉”和“微循环”,将汩汩清泉送入田间地头,为农田解旱,为庄稼止“渴”,为农民保收。有了水,十字口村村民的种植和养殖规模都扩大了,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茶绍勋家的院子里,种上了黄瓜、番茄等水分需求大的蔬菜。村里的旱厕陆续变成了干净的水冲式厕所,有些村民家门口还支起了洗手台。

十字口村景区的七台叠泉

乡村因水而美。如今,十字口村不仅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有效保障,还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打造了桃园湖、七台叠泉等水文景观。在夏日,村民们有了纳凉的好去处,也吸引了外地的游客前来避暑观光。水润万物,生生不息。水资源带来的生态红利,让十字口村凑齐了绿水青山,也让乡村旅游的种子在这里有了发芽生长的能量。

树,振兴之遇

“真没想到啊,离高速公路这么近的地方居然还藏着这么一大片古核桃树林,我们这次普查收获太大了!”彼时,十字口村的村民还没意识到永平县林业和草原局的一次常规普查让十字口村迎来了发展机遇,更没想到这里的美景、美食会被赋予“梦里原乡”的赞誉。

据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核桃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十字口村古核桃树群落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年代最久、最集中、数量最大、造型最美的古核桃树群落。2019年,这88棵点缀村庄的千年古核桃树被挂上了“生命标识”。

古核桃树被贴上保护牌 龙街镇党委宣传部供图

十字口村总面积仅有7.39平方公里,没有支柱产业,也没有内生动力。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永平县领导班子把目光瞄准了十字口村的“四最”古核桃树群和当地的彝族腊罗巴特色文化,萌生了依托“全域旅游”打造一个乡村精品旅游景区的想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风悄然吹遍十字口村的山乡角落。

景区开发的重要一步,便是根据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和树的形态,为每一棵古核桃树赋予名字和寓意。翩然起舞的“树后蚩以武吐”、苍劲挺拔的“树王阿普笃慕”、倒伏而生的“重获新生”等千年古核桃树逐一亮相。从富有经济价值的核桃树到饱含文化底蕴的古核桃文化,这既是十字口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提升的证明,也是一个村庄渴望长远发展的自我发掘。

十字口村古核桃树群中的树王“阿普笃慕”

当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都驶入了提质升级的快车道,作为后来者的十字口村,如何才能打造好自己的“梦里原乡”?普渡村挂钩工作组组长孙绍咏坦言,“我们作了两手准备,不放弃农业,长远规划景区建设。”在他看来,旅游是乡村的增收手段,农业才是乡村最坚实的托底保障。好在无论走哪条路,在十字口村的振兴征程中,村民们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自发修出一条土路,到集体把牲畜养殖地搬离景区规划范围,村民始终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村庄的改革建设当中。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则从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出发,充分挖掘十字口村的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为村民的振兴之梦、致富之路添一把火,加一把劲。当前,十字口村景区正在实施二期、三期建设,景区民宿建设等项目正在积极招商引资。

随着景区的打造,村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带来的便利,汗水也能浇灌出双倍的果实——村里几户人家开起了农家乐,村民们养殖的原生态果蔬、鸡鸭有了就近销路;每家的古核桃成熟后,在景区安排下都能拿到比寻常核桃更高的销售价格。

在漫长的岁月里,十字口村曾如同田间地头那些千年的古核桃树木,沉睡在大山的褶皱里。今天的十字口村,以路开道、以水为脉、以旅兴农,走出了一条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振兴之路。未来,这个普通的西南小山村将在发展征程中不断汲取经验、积攒能量,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杨荣选 罗志秋 徐佑稳 陈岩

指导老师:柳盈莹 熊梦琪

上一篇:这家女主人很机智,118㎡的北欧风,巧用玄关,一柜多用真新奇

下一篇:最后一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