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新:崔涂的《七夕》诗
(资料图片)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中,有牛郎织女“七夕”会的传说,据称,大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文字上《淮南子》记载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牛郎织女“七夕”会的传说,经民间的不断丰富,有了很完整的故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小说家、戏剧家冯梦龙将其编入了《情史》。
对牛郎织女每年仅“七夕”方能一见,历代诗人吟诵不绝。《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李商隐《辛末七夕》“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皆久传之佳句。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能从相思之苦,相见之难中跳出,颇有新意,为人称许。
然而,更早从有情人相见难的咏叹里跳出来的,是唐代诗人崔涂。他的《七夕》诗云:“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瑶轩:指仙车。诗人让织女坐着仙车,缓缓渡过鹊桥,去见她的牛郎。“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古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如此,牛郎织女便是每天黄昏相约一次了。地上的人们空自多愁,又岂知天上之事,世间多少人家求此而不得呢。故诗人云:“谁道秋期有泪痕”。崔涂《七夕》并非故作反语,而是有真实感受而发。牛郎织女即使被天帝惩罚,也能“年年七夕渡瑶轩”,而自己则常年在外漂泊不定,或数载不与家人团聚,如此,则牛女何恨。
崔涂有《春夕》云:“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没有银河之隔,要归便也归得,然而诗人面临的处境却难与人言。在《蜀城春望》一诗中,诗人吟道:“天涯憔悴身,一肩一沾巾。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如此天涯孤旅的生活,竟使他羡慕起虽然“盈盈一水间”,却还能“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牛郎织女来。但当他诵出“谁道秋期有泪痕”之时,恐怕自己的眼角正挂着凄凉的泪痕。
崔涂,字礼山,约生于850年,卒年已不详,两《唐书》无传。明代胡震亨《唐音戊签》称他为江南人,傅璇琮考为浙江桐庐人。崔涂《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中有句:“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又《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云:“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所称池台、钓矶即为严光钓台。唐僖宗于中和元年(881)七月避黄巢至蜀,崔涂也入蜀来赴举,据其《巫山旅别》称:“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可知他在蜀地滞留了至少三年以上。僖宗于中和五年正月返京,崔涂因在蜀期间未能登第,也离开了。至光启四年(888)方才进士及第,时已届中年。
崔涂与当时的诗人张曙、方干等交好,每有唱和,颇有诗名。崔涂中进士后似一直未获官职,从他的诗作中找不到入仕之迹。或因为时运不济,战乱连年,竟终身碌碌于江湖羁旅之中了,而他常念故园风景,却又欲归不归的缘由,今天也已不得而知了。(陈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