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别听诺兰忽悠!要想一遍看懂《奥本海默》,务必掌握的几组解读密码

分享到:

别听诺兰忽悠!要想一遍看懂《奥本海默》,务必掌握的几组解读密码

三个小时密集台词的头脑轰炸,数十位角色的频繁交锋与接触,充满着隐喻和指代的各种光影特效、道具装置、表情细节等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想一遍刷完《奥本海默》,就能够充分领略其内涵和趣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诺兰在之前的采访说,非常鼓励大家不要做任何功课,一片空白地走进影院,充分领略“原子弹之父”起伏跌宕的一生。

如果真是那样,我保证你只会收获一头雾水。

因为《奥本海默》绝对不是一部浅显易懂的类型电影。它是诺兰大师以复古胶片和IMAX技术完成,带有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密集台词推进剧情的史诗作品。

刷完两遍《奥本海默》,配合原著书本、诺兰采访和之前的纪录片《终结一切战争:奥本海默和原子弹》,分享出我梳理的三组解读密码,供大家参考。

01. 纷繁故事与复杂人性

《奥本海默》围绕着“原子弹之父”的人生遭遇展开。

全片故事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感情线、科技线、政治线

感情线:奥本海默与情人珍·塔特洛克(Jean Tatlock),与妻子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珍给了他大开大合的感官刺激和大起大落的情感体验;凯瑟琳则是永远支持并爱他的守护者。

科技线:他的求学和成长,与格罗夫斯将军配合完成曼哈顿计划,由此铸就在核物理领域不可撼动的成就。

政治线:他的纯挚拙朴引来施特劳斯的反感,然后经历了各种迫害与打击,直到跌落神坛,失去了科学家最为珍贵的安全许可。

三个小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小时是成长与感情,感情线与科技线交错前行;第二个小时是曼哈顿计划和原子弹的研发和成功试爆,主要是科技线;第三个小时则全部关乎政治迫害,政治线中偶尔有科技的穿插。

在几条主线之下,便是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分支线索

包括奥本海默成长求学过程的苦闷与错乱;

与琼忽冷忽热忽远忽近,最终促使琼走上绝路,也让自己身陷困境的亲密关系;

与科学家们各种合作、分歧、争执又互相欣赏的关系;

与施特劳斯友好相识最终交恶的过程;

与格罗夫斯相爱相杀的合作经历;心力交瘁终于完成原子弹试爆的曼哈顿计划。

不要相信诺兰,如果没有观影前做足功课,你是绝无可能从青苹果、光点、曲线、密集台词和快切场景中读出以上种种。

而伴随着紧张弦乐的散漫光点,完全是复刻了诺兰对奥本海默的感受与想象,看似散乱的光影之中,充满着导演本人的情绪和隐喻。

02. 光影代指与隐喻深意

先说普罗米修斯的比喻。

影片开头打出字幕,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火种并送给人类,为此,他被锁在岩石上,并遭受永恒的折磨。

之后,也有人称奥本海默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而他盗取的火种,正是原子核裂变释放巨大能量爆炸的技术。正如火种一样,核能也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终极武器。

在影片前半段,不断出现着散乱光影,暗黑的背景中,杂乱的光点,扭曲的线段。

深夜里,奥本海默睁着双眼,静静陪伴着自己脑海中的幻象,紧张兴奋,毫无睡意。

这无疑是对一位量子力学天才的精彩刻画。

散漫光点和线段,首先可以看成是量子纠缠的具象化,这之后,不管是同爱因斯坦讨论核裂变,还是反思自己的科技成就对人类的影响,都在不停重现着类似的光点曲线。

除此之外,这些散乱的线条,其实也是青年内心苦闷和激荡的展示,远离家乡,独自求学,加上个性孤僻,奥本海默的青春时光充满着寂寞和烦闷。那些光点和扭曲线条,像是他繁杂思绪和混乱情感的表征。

青苹果则是那段苦闷青春的极端化展示。奥本海默在青苹果中注射氰化钠,试图以此毒死导师。

这是奥本海默的人生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再往后,诺兰留下的隐喻细节就越来越多了。

为了呈现出推进原子弹试验的过程,诺兰用了两个隐喻。

一个是桌面上的玻璃缸和玻璃杯,最开始是空的,然后由彩色的玻璃弹珠逐渐填满。

二是一个实心的灰色球体,一块一块逐渐拼凑起来,这并不可能是什么原子弹的零部件,工作人员搬动的时候也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它的出现,更像是在比喻逐步完成试验的过程。

另一个容易察觉的细节是原子弹爆炸的声光不同步。

试爆成功时,先是看见爆炸的火柱和蘑菇云,全场静寂,只听得到奥本海默的呼吸声。

然后十多秒之后,才出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这自然符合光速快于音速的无力规律,而吞噬一切的爆炸亮光和延时的爆炸声,也会在之后重现,一次次拷问着奥本海默的内心。

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脚步声音效,也重复出现了许多次。奥本海默到一个礼堂进行演讲,现场观众为了欢迎他,集体脚踏地板,发出巨大的响声。

这段整齐的脚步声,在对应场景的前后都分别出现过,是隐喻时代飞驰的列车?隐喻奥本海默被众人捧杀、踩踏的命运?或是指代万马齐喑,扼杀天才科学家的悲哀

恐怕只有诺兰自己才能做出解释了。

03. 诺兰专属的作者电影

如前所述,这部《奥本海默》是在诺兰心中盘桓数年的传记片梦想,也是他终于践行给主演基里安·墨菲拍部电影的承诺。

从《盗梦空间》到《信条》,再到这部《奥本海默》,诺兰已经建立起了专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和画面风格,不管是何种题材,我们总能从叙事方式和声画质感中感受到强烈的“诺兰气息”。

比如《奥本海默》的爆炸镜头,这是全片的核心,而诺兰坚持不用任何特效渲染,必须拍摄到最真实的爆炸场面。

他们试了酒精、汽油、棉花、柴火各式各样的方法,最后完成了原子弹试爆的宏大场景。

制作团队没有获得直接引爆一枚核弹的许可,尽管诺兰肯定在心里这么想过。

还有备受关注的胶片和IMAX融合技术。全世界只有诺兰一人在强硬坚持着该项技术。

造价高昂、分量沉重、搬运不便,还需要许多配件及电影技术的配合。

诺兰的坚持均是为了图像画质,为了史诗观感,往大了说,是为了电影艺术的尊严。

诺兰之前一直与华纳兄弟合作。当听到华纳宣布,在线上流媒体和线下影院同步上映所有新片,决然离开华纳,转投环球影业。

《奥本海默》正是诺兰在环球影业的首部影片。

尽管数码已成主流,但是胶片带来的颗粒感、饱和度,以及色彩厚重感,均是数码照片无可比拟的。

用70毫米黑白胶片在IMAX摄影机上拍摄,充满保障画面质感,三个小时影片的胶片总长度17公里,这也许就是诺兰所追求的电影尊严与仪式感吧。

在此技术基础上,再叠加前面提到的多线索叙述,光影特效与指代隐喻,共同构成了独特而饱满的“诺兰美学”。

诺兰的一系列行动,也可以看成是在电影工业体系方面的孜孜以求,在技术和美学高度的不断攀爬。

这值得全球电影从业者,乃至所有观众好好学习。

上一篇:剑与远征17-6怎么过 剑与远征17—6

下一篇:最后一页

x